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檔案:Dragonboat.jpg

香港愉景灣龍舟競渡

端午节於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舉行,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節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國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有关(见《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以纪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 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傳統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义[]

  • 纪念中國宋代的爱国诗人屈原。
  •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

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于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于每年阳历5月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韩国[]

稱為「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业社会时期祈求丰收,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奠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男人摔跤,女人洗头。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盪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等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活动。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1]日本公历5月5日,称为“男孩节”)、台湾香港澳门

相关报道[]

  • 在端午节的故乡汨罗市,停办了6年的汨罗国际龙舟赛于2005年6月11日重新开始,共有11个国家参加比赛,包括来自韩国的留学生组成的韩国队。
  • 中华风俗端午节

参考文献[]

模板:Link FA

af:Drakebootfees de:Drachenbootfest fi:Lohikäärmeveneiden juhla fr:Fête des bateaux-dragons id:Peh Cun ja:端午 ko:단오 lt:Drakono valčių šventė vi:Tết Đoan Ngọ zh-classical:端午 zh-min-nan:Gō͘-ji̍t-cheh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端午节。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