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聊齋》(The Dark Tales),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古裝劇集,於1996年3月18日期間首播,分六個單元,共35集,監製劉仕裕周令剛
故事改編自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六個單元及其播映順序為:


   1. 《流光情劫》——改編自「魯公女」《聊齋誌異‧卷三》,共五集。

   2. 《俠女田郎》——改編自「田七郎」《聊齋誌異‧卷四》,共五集。

   3. 《狐仙報恩》——改編自「小翠」 《聊齋誌異‧卷七》,共五集。

   4. 《翁婿鬥法》——改編自「長亭」 《聊齋誌異‧卷十》,共五集。

   5. 《古劍幽靈》——改編自「金生色」《聊齋誌異‧卷五》,共五集。

   6. 《秋月還陽》——改編自「伍秋月」《聊齋誌異‧卷五》,共十集。


無綫電視其後於1998年開拍續集《聊齋 (貳)》。


流光情劫 【共五集】[]

演員表[]

  • 翁家明 飾 張於旦
  • 楊麗菁 飾 魯金采 / 盧含珠
  • 曹 眾 飾 游鳳紋
  • 陳嘉輝 飾 鹿王三太子
  • 陳珮珊 飾 小翠
  • 薛 漢 飾 慧通大師
  • 陳鴻烈 飾 沈叔
  • 孫季卿 飾 天陀子
  • 陳中堅 飾 鹿王
  • 孫大龍 飾 張於旦(十八歲)
  • 郭德信 飾 戶部
  • 廖麗麗 飾 戶部夫人
  • 曹 濟 飾 盧安
  • 王德芬 飾 紅兒
  • 石 云 飾 縣令
  • 黃文豪 飾 少將軍
  • 葉鎮華 飾 阿明
  • 葉 勇 飾 阿政

 

與原著故事 (魯公女) 的不同[]

  • 原著中,張於旦是一個書生,並不是大夫。
  • 原著中,魯金采並不是因墜馬而死,而是病死,而魯金采的父親並沒有「喝鹿血」的習慣。
  • 原著中並沒有鳳娘及鹿王三太子等人物。

 

俠女田郎 【共五集】[]

演員表[]

  • 張兆輝 飾 武承休
  • 林其欣 飾 武華氏(武承休夫人)
  • 曹 眾 飾 素月(武大爺夫人妹)
  • 馮曉文 飾 程菊(素月婢女)
  • 艾 威 飾 李應
  • 李國麟 飾 林二(帳房總管)
  • 黃小龍 飾 小五
  • 錢小豪 飾 田七郎
  • 梁玉瑾 飾 蘇蘇(田七郎妻)
  • 陳莎莉 飾 田母
  • 楊麗菁 飾 劉木蓮
  • 陳鴻烈 飾 嚴道生(御史大人)
  • 郭政鴻 飾 嚴候(御史之子, 少將軍)
  • 許文全 飾 嚴用
  • 陳榮峻 飾 魏明(捕頭)
  • 黃偉樑 飾 皇帝
  • 何璧堅 飾 王掌櫃
  • 孫大龍 飾 蔣九
  • 邵卓堯 飾 巴利
  • 葉 勇 飾 巴魯
  • 鐵孟秋 飾 于公公
  • 何壁堅 飾 店主

     

與原著故事 (田七郎) 的不同[]

  • 原著中並沒有素月、劉木蓮及嚴候等人物。
  • 劇中的林二在原著中被稱為林兒,因為企圖私通武承休的兒媳未遂,被逼投靠御史,並誣蔑武承休私通兒媳,最後被田七郎所殺。

     

狐仙報恩 【共五集】[]

演員表[]

  • 羅嘉良 飾 王元豐
  • 俞小凡 飾 小翠 / 鍾月眉
  • 黃文豪 飾 王國英
  • 陳鴻烈 飾 王太常 (王元豐父)
  • 陳莎莉 飾 王夫人 (王元豐母)
  • 鄒 靜 飾 王玉芝 (王元豐妹)
  • 李麗麗 飾 虞氏
  • 鐵孟秋 飾 王給諌
  • 關 毅 飾 劉媒婆
  • 江明輝 飾 喜兒
  • 陳嘉輝 飾 皇帝
  • 李龍基 飾 毛松年 (毛相國)
  • 關 菁 飾 玉虛道長
  • 羅雪玲 飾 胖兒
  • 許文全 飾 王非
  • 馮素波 飾 王曹氏
  • 林其欣 飾 五姨太
  • 鄭栢麟 飾 袁忠
  • 陳榮峻 飾 祈和
  • 溫雙燕 飾 太后
  • 葉鎮華 飾 大猛
  • 程 箓 飾 二橫
  • 薛 漢 飾 鍾太史
  • 陳勉良 飾 劉彪
  • 朱祖權 飾 陳龍
  • 張榮祥 飾 魏虎
  • 邵卓堯 飾 左將軍
  • 華忠男 飾 右將軍

   

與原著故事 (小翠) 的不同[]

  • 原著中並沒有毛松年、王玉芝、玉虛道長及王國英等人物。
  • 原著中並沒有搶奪新娘及拯救皇上等環節。

      

秋月還陽 【共十集】[]

演員表[]

  • 俞小凡 飾 伍秋月
  • 羅嘉良 飾 王鼎(王大膽)
  • 陳鴻烈 飾 王鼐(王鼎兄)
  • 林其欣 飾 柳氏(王鼐妻)
  • 許文全 飾 王安(王宅工人)
  • 鄒 靜 飾 春花(王宅工人)
  • 黃小龍 飾 小柱子(王宅工人)
  • 陳榮峻 飾 屠彪(屠老二)
  • 樊亦敏 飾 袁圓圓
  • 艾 威 飾 八爪魚(袁圓圓兄)
  • 李國麟 飾 彭縣令/新判司大人
  • 陳勉良 飾 刑名師爺
  • 徐廣林 飾 大鐵牛(衙差)
  • 邵卓堯 飾 一枝梅(衙差)
  • 葉鎮華 飾 長臂熊(衙差)
  • 鐵孟秋 飾 老葫蘆(衙差)
  • 馮曉文 飾 鄒冬梅(老葫蘆妻)
  • 鄭家生 飾 閻王
  • 劉 丹 飾 伍員(判司大人)
  • 何浩源 飾 趙鬼捕
  • 郭政鴻 飾 大頭鬼(鬼差)
  • 黃澤鋒 飾 三眼鬼(鬼差)
  • 麥子雲 飾 鬼差
  • 黃偉樑 飾 鬼差
  • 李衞民(李煒祺) 飾 年青伍員
  • 戴少民 飾 王城(王鼎祖父)
  • 郭 金 飾 錢素娥(袁圓圓前生)
  • 李麗麗 飾 十面尼
  • 陳健軍 飾 蒜頭大(茶寮老闆)
  • 薛 漢 飾 悟明
  • 華忠男 飾 胖子
  • 馮素波 飾 婦人
  • 譚一清 飾 船家

     

與原著故事 (伍秋月) 的不同[]

  • 原著中並沒有袁圓圓、十面尼、八爪魚、屠彪、老葫蘆及彭縣令等人物。
  • 原著中並沒有講述易經的環節。
  • 王鼎之兄王鼐乃是江北名士,並不是像劇中所說,是一個著名的算命先生。
  • 原著並沒有提及王鼎五行火旺,不宜娶妻,而原著中王鼐一直替他的弟弟選擇一個配偶。
  • 原著並沒有太多提及伍秋月的父親,而且伍秋月的父親也不是地府判司。
  • 原著中,秋月還陽並不需要王鼎焚燒自己祖上的靈牌。
  • 和劇中的主旨不同,原著主要借王鼐被捉回陰間受虐打,及王鼎在殺死兩個行兇的鬼差,伍秋月隨後被捉後所受的遭遇,暗示當時社會中,衙役魚肉  一般百姓的兇狠。
  • 王鼎在原著結局中,日夜誦經,十分虔誠,以求減低自己的罪孽,不同於劇中成為一代易學大師。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聊齋 (無綫電視劇)。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