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模板:Infobox People

邵逸夫爵士模板:GBMCBESir Run Run Shaw,1907年{{{2}}}{{{3}}}[[Category:{{{3}}}逝世|邵逸夫]]{{{4}}})(注),原名邵仁楞逸夫,生於中國浙江寧波镇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他在1958年創辦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亦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

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素雯、三女素雲及幼子維鍾,及後黃美珍於1987年在洛杉磯病逝。邵逸夫則在1997年,跟事業拍檔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再婚。[1]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邵逸夫為下級勳位爵士(Knight Bachelor),成為香港娛樂圈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

早年經歷[]

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唸書的時間,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傑1924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 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畢業後他放棄升學,全身投入電影製作。在18歲時,他就已經成為攝影師,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及《西遊記》等等。

天一影片在創業首兩年發展迅速,其他電影公司於是組成「六合影業公司」,群起杯葛「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史稱「六合圍剿」。1927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便推出流動放映車,為星馬鄉村送片上門,是中國影業史上的首創。

1928年開始,邵家三兄弟不斷收購星馬的戲院和遊樂場,組成屬於自己的院線和發行網絡,十年間開設了110間電影院、9間遊樂場和劇場。[1]1931年,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和學習當地的技術。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即1932年,因為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並建立了「天一港廠」。1934年,天一憑籍邵逸夫引進的技術,推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套,由中國人獨力製作的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為中國電影技術帶來突破。

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大受打擊。戰後,二哥仁棣回港重建業務,並於1948年將「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時間,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星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發展不順,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所以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萬元買下「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

電影事業的全盛期[]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隨即向當年另一對手電懋挖角,成功招攬以林黛為首的多位影星過檔「邵氏」,亦羅致了鄒文懷當宣傳主任。邵氏兄弟創業作是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貂蟬》,結果票房不俗,亦成為了導演李翰祥的成名作。這套電影更在第五屆亞洲影展上囊括五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後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都創下票房紀錄,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在香港台灣兩地屢創賣座紀錄,將黃梅調電影的熱潮推至頂峰。

邵逸夫亦著力發掘新人,例如在1959年參與籌辦香港小姐,為冠亞季軍提供試鏡機會;在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等一批新人,又提拔了張徹當製作主任。而1966年邵氏胡金銓的《大醉俠》,就正式了開創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其後拍攝的《獨臂刀》、《天下第一拳》等等都廣受歡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遠的影響力,例如《標殺令》系列就參考了很多邵氏武打電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2]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製片量亦進入頂峰期,在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是香港影業史上罕見的。而一向拍攝國語片的邵氏,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就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同時期西方的性解放運動興起,邵氏拍攝了不少艷情片,結界備受非議,甚至有文化工作者發表公開信,批評邵逸夫。但時而至今,不少邵氏艷情片都被形容為經典之作,例如《愛奴》、《金瓶雙艷》等。[3]

70年代中後期起,鄒文懷離巢另立的嘉禾電影,加上1980年新藝城的興起,漸漸侵蝕邵氏的票房。更重要是電視業方興未艾,令邵逸夫決定轉投電視圈。從此邵氏開始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更將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無綫電視

1925年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期間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電影,亦最少獲得三十個本地和國際電影獎項。其實除了自製電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資西方電影,其中1982年黑色電影(Flim Noir)《銀翼殺手》最為經典。[4]停產之後,邵氏仍斷斷續續透過附屬公司投資電影,例如《審死官》、《十萬火急》等,但產量稀少。

轉戰電視行業[]

回朔至1965年,當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並於1967年正式啟播,並由最大股東利孝和為主席,邵逸夫則任常務董事。1980年,利孝和病逝,而美英資金亦不願派人入主無綫,邵遂增持無綫股權成為最大股權,擔任無綫的行政主席至今。邵逸夫主政期間,雖然競爭對手亞視屢次易手,多番挑戰無綫,但無綫的領導地位仍然保持至今[1],無綫亦成為市值超逾百億港元的傳媒企業。

模板:Details

興建將軍澳影城[]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宣佈斥1.8億美元,重新在將軍澳興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預計2008年全面啟用,太太方逸華曾表示,啟用之後邵氏會再拍攝電影。[4]

社會公職及慈善活動[]

  • 邵逸夫奖

早在1948年,邵逸夫與二哥仁枚每逢農歷新年,都會派發紅包和物資,贈予星馬地區的長者,而這個傳統亦延續至今。1957年,邵家兄弟成立星加坡邵氏基金會,現時累計已捐出超過7億港元,資助星馬地區的福利建設。後來遷住香港的邵逸夫,亦素有參與公益活動,直至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總捐款額已超過32億港元。

80年代,邵逸夫就已經捐出1.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現時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都有邵逸夫資助的建築。醫療方面,在197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長,贊助該會的工作,在1984年為該會成立首個輸血服務中心。邵逸夫1998年卸任會長之後,仍然擔任該會的副贊助人(主贊助人為香港政府)。另外,邵逸夫亦曾於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

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中國大陸持續巨額捐獻,尤其是資助辦學。現時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包括50所大學。中國科學院1990年,特地將他們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陸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5]

而邵逸夫的捐獻並不局限於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星馬一帶,邵逸夫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在三藩市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三藩市政府為嘉許他對該地的慈善貢獻,在1988年宣佈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在1994年,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6]

發生天災的時候,邵逸夫亦會捐助部份受影響的地區,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萬港幣,救助921大地震災民;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南亞海嘯受災地區。[7]

為了推動各地的科學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而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

出生月日的疑問[]

事源2007年適逢邵逸夫100歲壽辰,他的出生月日引起華文傳媒的一陣小混亂。以往外界一般認為,邵逸夫的出生月日是公曆10月4日,所以各傳媒都在10月4日前後大幅報道,但無綫電視總經理陳志雲則代為澄清,邵逸夫的生辰並非當日,而無綫電視發言人僅表示,他的生日在每年10月至11月之間,結果引起外界不同的猜測。

2007年10月4日,《蘋果日報》指邵逸夫生日為「10月14日」,並刊登一張偷拍得來的邵逸夫身份證照片,證上顯示出生日期為「1907年10月14日」。[8]

2007年10月5日,《南華早報》引述邵逸夫姪孫邵在德指,邵逸夫在2007年的生日在公曆「11月23日」,即農曆「十月十四」。[9]2007年10月7日,《蘋果日報》隨即改口,指「調查」發現邵逸夫是以農曆慶生,而身份證上的日期為農曆,所以邵逸夫的公曆出生日是「1907年11月19日」,亦恰巧與無綫電視的台慶同月同日。[10]2007年11月19日,太太方逸華指邵逸夫生日已過,並沒有透露確實日期,亦表示他不喜歡慶生。[11]

而各地編撰的名人錄,對於邵逸夫的出生月日,亦有不同的記載。根據美國「Reed Publishing」出版的名人錄《Who's Who in Asia 2007》,邵逸夫的出生月日為「10月4日」[12];而英國「A&C Black」出版的《Who's Who 2007》就指他的生日是「10月14日」[13],但兩者皆沒有表示日子是公曆還是農曆。而《華僑日報》於1970年出版的《香港年鑑》就指邵逸夫生於「民前五年十月十四日」[14],換為公曆即「1907年10月14日」。

「Run Run」的由來[]

邵逸夫英文名「Run Run」的由來亦有不同版本。坊間一直認為邵逸夫當年在南洋打拼,經常抱著菲林奔走於各大戲院,故取名「Run Run」,有跑腿的意思。但有指這傳聞出自周潤發的一個玩笑,並不真確。根據《東週刊》引述邵逸夫的解釋,「Run Run」是由他原名「仁楞」的國語語音變化而來,[1]亦有指是寧波話的讀音翻譯。[15]

參見[]

資料來源[]

  • 主要參考:
    • 詹幼鵬、藍潮(1997年6月).《邵逸夫傳》,初版,藍潮傳記作品,香港:名流出版社.ISBN 962-928-017-5 
    • (2007)Who's Who 2007: an Annual Biographical Dictionary,159th Annual,A&C Black.ISBN 978-0-7136-7527-6 

模板:Reflist

外部連結[]

pl:Run Run Shaw sv:Run Run Shaw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邵逸夫。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1. 1.0 1.1 1.2 1.3 梁文威、李綺雯、張韋弘、東周刊財經組. "邵逸夫百歲傳奇 100歲生活秘密", 東周刊, 東周刊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3日. 
  2. 小白.《標殺令》可能是港產片.YesAsia 轉載自《香港電影雙周刊》.於錯誤:無效時間。查閱.
  3. 王素(錯誤:無效時間。).細數邵氏風月女星.國際線上 CRI Online.於錯誤:無效時間。查閱.
  4. 4.0 4.1 (英文)Who We are - Shaw Studios邵氏影城網頁.於錯誤:無效時間。查閱.
  5. "中華捐學第一人 神州遍佈逸夫樓",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pp. 娛樂. 
  6. (英文)International Grant Making Foundations : Philanthropy and the Third Sector亞太平洋公益聯盟.於錯誤:無效時間。查閱.
  7. "邵逸夫主要善舉及榮譽",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pp. 娛樂. 
  8. "邵逸夫今亮燈賀百歲", 蘋果日報》(香港), 蘋果日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pp. 娛樂. 
  9. Zoe Mak. "Sir Run Run's century clouded in confusion", 南華早報, SCMP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5日, pp. City1. (英文) 
  10. "解六叔百歲生日之謎", 蘋果日報》(香港), 蘋果日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7日, pp. 娛樂. 
  11. "六叔破例與藝員大合照", 大公報》(香港), 大公報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20日, pp. 娛樂. 
  12. (2006)Marquis Who's Who: Who's Who in Asia 2007,1st,Reed Publishing Incorporated.ISBN 0-8379-7150-0 
  13. (2007)Who's Who 2007: an Annual Biographical Dictionary,159th Annual,A&C Black.ISBN 978-0-7136-7527-6 
  14. 《香港年鑑》,香港:華僑日報,1970年
  15. 蕭世和. "傳奇大亨", 星島日報出版有限公司, 2007-10-12, pp. E06. 於2007年10月13日存取.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