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字賓四江蘇無錫人,歷史學家儒學學者,教育家。

生平[]

錢穆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胡適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居北平八年,先後授課於北京、清華、燕京、北師大等名校,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武漢、華西、齊魯、四川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天,錢穆答應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亞洲文商學院出任院長。[1]1950年錢穆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絃歌不輟,而辦學有成,亦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贈予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又獲頒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亞大學任教。

1967年10月,錢穆應總統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築素書樓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2] [3]1968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學術[]

錢穆自學成才,他的治學理念受呂思勉影響甚深。當胡適學派以反對“崇古”與“迷信”為理由,對中國先祖作存疑與否定態度時,錢穆等人立表異義。 他在《國史大綱》一書中說:“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

錢穆的《先秦諸子繫年》一書,立定其國學大師,因其考證數十本秦漢古籍,排出先秦時各事件的先後順序,並以論證完整的二十八個不可通駁倒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當時再無學者為康文辯。

其他[]

原本胡適相當賞識錢穆,稱錢的《劉向歆父子年譜》乃「一大著作,見解與體例都好」,並對學生說:有關先秦諸子事,可向賓四先生請教,不必再問他。外界以為錢「喜治-{乾}-嘉學」,張君勱甚而勸錢穆「何必從胡適之作考據之學」。錢穆初到北平,胡適的弟子傅斯年對他優禮有加,邀至史語所,奉為上賓。胡適也將私藏「孤本」《求仁錄》借給錢研覽。

錢穆在治學方面與胡適頗多抵觸。胡適繼承傳統的說法,認為老子略早於孔子;錢穆則創立新說,認為老子略早於韓非,後於孔子。一次,兩人不期而遇。錢穆說:「胡先生,《老子》成書的年代晚,證據確鑿,你不要再堅持你的錯誤了!」胡適說:「錢先生,你舉出的證據還不能說服我;如果你能夠說服我,我連自己的親老子也可以不要!」

錢穆與胡適二人在老子生年、《說儒》等學術問題上觀點迥異,時有爭辯。具體學術分歧尚屬表面,深層原因是錢對胡的「新文化」主張不以為然,他後來甚至認為,中國思想界「實病在一輩高級知識分子身上」,如「新文化運動,凡中國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貽害深遠。當年北大講壇上最叫座者乃胡適和錢穆二人,錢穆稱「大凡餘在當時北大上課,幾如登辯論場」。

在胡適有生之年,錢穆就是未能當成「中央研究院」院士。日後李敖認為這是不公道的,他說:「錢穆的理學怪說固不足論,但他在古典方面的樸學成就,卻更該先入選成院士。」

錢穆與錢鍾書同宗不同支,錢鍾書是其侄輩,錢穆又稱錢基博(錢鐘書父親)為叔。錢偉長是錢穆長兄錢摯之長子,錢穆的親侄。錢一生以教育為業,五代弟子,冠蓋雲集,餘英時嚴耕望等人皆出門下。

1990年6月1日,錢穆先生不滿當時身為立法委員陳水扁與台北市議員周伯倫指控他霸佔政府建築物,毅然搬離了素書樓,同年8月30日逝於杭州南路寓所。[4]

評價[]

陳奎德博士認為錢穆“承繼文化衣鉢,以為中國文明招魂為志業,心系歷史生命,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守護者,在北京政權摧毁中國文明的滔天洪水中,以自己的寫作和研究,代文化立言立德,代歷史立言立德。”

汪榮祖教授在《錢穆論清學史述評》一文以為:“錢穆論清學史的代表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不僅在形式上是傳統的學案式的綱目體,而且內容也不脫傳統的義理,尤重宋儒朱熹。這部書基本上是由二十世紀的人,寫十九世紀之書。錢氏寫清學史,似設身其境,與先賢唱和或辯難,而不似異代學者,作旁觀超越之論析。世人多知,錢賓四頗具民族主義意識,並見諸其史學,然其民族主義也未脫傳統的華夷之辨與漢文化意識,以及崇宋尊朱的基本心態。”李敖更認為「錢穆作為史學家,本已令人皺眉,但他不以為足,還要做經學家、理學家、甚至儼然當代朱子,這就更鬧了大笑話。」[5]「知識份子反動到這步田地,真太令人失望!回想錢穆當年給我寫信,標榜‘學問’與‘德性’的關係,如今‘學問’竟不勝阻止‘德性’的淪落,我真忍不住爲他悲哀!」[6]

年表[]

  • 1895 光緒廿一年生於江蘇省金匱縣
  • 1900 七歲 入私塾讀書
  • 1903 十歲 進果育小學就讀
  • 1905 十二歲 父逝
  • 1906 十三歲 入常州中學堂
  • 1910 十七歲 轉入南京私立鍾英中學,適逢辛亥革命,學校停辦,遂輟學
  • 1911 十八歲 任教無錫三兼小學,為教學生涯之始
  • 1918 廿四歲 任教鴻模學校,即原果育小學,出版《論語文解》同時任教縣立第四小學(梅村鎮)
  • 1919 廿五歲 任後宅泰伯市初小校長 創辦無錫歷史上第一個圖書館-泰伯圖書館,任館長
  • 1922 廿八歲 赴廈門任教集美學校為任職中學教師之始
  • 1923 廿九歲 任教江蘇省無錫第三師範學校
  • 1927 卅三歲 轉任教蘇州中學
  • 1928 卅四歲 妻歿、兒殤、兄亡連遭三喪
  • 1929 卅五嵗與小學校長張一貫女士締婚, 4子2女自1931至1940年先後出生,四子早夭
  • 1930 卅六歲 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後任教北京燕京大學為任教大學之始
  • 1931 卅七歲 任教北京大學歷史系,並兼課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師大
  • 1935 四一歲 出版《先秦諸子繫年
  • 1937 四三歲 隨政局南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 1939 四五歲 《國史大綱》脫稿,回蘇州侍母一載
  • 1941 四七歲 往成都任教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及武漢大學
  • 1943 四九歲 先後任教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
  • 1944 五十歲 撰文〈中國歷史上青年從軍先例〉號召知識份子投筆從戎
  • 1946 五二歲 赴昆明任教五華學院、兼任雲南大學
  • 1948 五四歲 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課餘撰《湖上閒思錄
  • 1949 五五歲 應張其昀之邀赴香港創辦亞洲文商學院,任院長
  • 1950 五六歲 成立新亞書院,應邀赴台灣講演
  • 1951 五七歲 為籌辦新亞書院台灣分校滯留台灣數月,未果。
  • 1952 五八歲 四月,在淡江文理學院驚聲堂講演,屋頂泥塊墮落擊中頭部暈厥送醫。
  • 1955 六一歲 新亞研究所正式成立。代表教育部訪問日本教育部頒贈學術獎章。香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 1956 六二歲 新亞書院農圃道校舍暑期落成,為自有校舍之始。與胡美琦女士九龍締婚
  • 1957 六三歲 新亞書院增設藝術專修科
  • 1960 六六歲 赴耶魯大學講學,課餘撰《論語新解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後赴歐洲訪問
  • 1961 六七歲 新亞書院理學院成立
  • 1963 六九歲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曾辭新亞書院校長職
  • 1965 七一歲 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離開香港吉隆坡馬來亞大學講學
  • 1967 七三歲 十月遷居台北
  • 1968 七四歲 遷入素書樓,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69 七五歲 任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故宮博物院聘為研究員
  • 1974 八十歲 撰《八十憶雙親
  • 1976 八二歲 是年冬,胃病劇作,幾不治
  • 1978 八四歲 該年常病,目不能視, 抱病赴香港新亞書院『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主講人。
  • 1979 八五歲 赴香港出席新亞三十年紀念會
  • 1980 八六歲 與三子、幼女會於香港,卅二載未見,得七日相聚
  • 1981 八七歲 與長女、長侄晤聚香港,五子女兩年內分別見面
  • 1984 九十歲 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章
  • 1986 九二歲 為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上最後一課 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 1988 九四歲 在家中授課至是年方休
  • 1989 九五歲 赴香港參加新亞四十年紀念會
  • 1990 九六歲 六月一日遷出素書樓 八月卅日逝於杭州南路寓所
  • 1992 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主要著作[]

  • 錢賓四先生全集
  • 先秦諸子繫年
  • 國史大綱
  •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中國歷史研究法
  • 中國歷史精神
  • 國史新論
  • 中國史學名著
  • 中國文化史導論
  • 中國文化十二講
  • 中國文化叢談
  • 民族與文化
  • 文化學大義
  • 湖上閒思錄
  • 人生十論
  •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 國學概論
  • 古史地理論叢
  • 史記地名攷
  • 靈魂與心
  • 晚學盲言
  • 孔子傳
  • 莊老通辨
  • 中國文學論叢
  • 朱子新學案
  • 朱子學提綱
  • 清儒學案
  •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 秦漢史
  • 黃帝
  • 論語新解》等等
  •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注釋[]

  1. 《二十一世紀》網絡版:完整的人格 偉大的事業─《新亞遺鐸》與錢穆的教育理想
  2. 1989年,受立法委員陳水扁及台北市議員周伯倫“質詢政府財產不當佔用”之影響,年屆96歲高齡的錢穆主動遷出素書樓,另覓居所,數月後辭世。1990年,夫人奉先生靈骨,歸葬太湖之濱。素書樓在錢穆返前原為招待外賓之用,現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轄下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已闢為錢穆先生紀念館
  3. 李敖表示:蔣介石“用公帑建賓館”,為錢穆安老於“素書樓”,證明了雙方都公私不清。今天中央日報登錢穆搬出“素書樓”,是“國家和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裴普賢語),其實,請錢穆不要霸占公產、請他遷出白住二十二年的豪華住宅,正是大家所以尊重他。錢穆談了一輩子“義利之辨”,自己義利當頭,却貪鄙如此,實在有愧晚節。“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逼他搬家,正顯示了大家愛他以德,他在搬家三個月後死去,頗有“曾子易簀”味道,這全靠錢太太深明大義之功。(李敖:〈我最難忘的一位學者〉)
  4. 探訪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故居
  5. 李敖:〈我最難忘的一位學者〉
  6. 《李敖回憶錄》

參見[]

  • 中國文化
  • 儒學
  • 新亞書院
  • 餘英時
  • 李敖

外部連結[]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錢穆。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Advertisement